儒林外史 中的匡超人的形象分析(儒林外史匡超人的意义)
大家好,小活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儒林外史匡超人的意义,儒林外史 中的匡超人的形象分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人物的总特征.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科举制度”对文化教育的危害。
2、 文化是人的需求,也可以说掌握文化是人生的目的之一。
3、围绕文化而形成的种种行业,如教育、出版、影视、科研、体育、文艺等等,这些并不是社会的副业,而是和生产物质的工农业一样是社会必不可少的。
4、而“科举制度”将文化与权力“联姻”,表面上看是对文化的重视,而实质上使文化成了依附“权力”的“奴婢”,使文化教育事业失去了自我繁衍的能力。
5、久而久之,这些行业被认为是生产业的附属,好象成了社会的寄生物,同时文化人获得的物质利益也被看成是“恩赐”。
6、如所谓的“毛”、“皮”论。
7、 中国近几百年来落后于先进国家,主要是文化教育落后的结果,而这原因完全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出现。
8、“科举”对文化的危害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知识分子心灵的腐蚀,“读书做官”,用名利去诱惑读书人,将追逐权力和依附于权力作为知识分子最终归宿。
9、知识分子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不热爱文化,不热衷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忘记了自己对社会应负的责任,而最终是降低了全民族的素质。
10、 今天,无论是中国科学院,还是大学的学术研究部门,都受到职称制度的困扰。
11、这大概也是近几十年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一个原因。
12、职称评定结果是由行政管理者最终作出决定,而他们在学术上未必是优秀者,甚至可能是外行评价内行。
13、而且学术的门类多之又多,用统一的标准去评判是不可能的。
14、同时当今任何科研都是大家共同协作而完成的,而“职称评定”使广大知识分子陷于“级别”的争夺上,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挫伤了个人的积极性。
15、 教育的目的简单讲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和青少年道德水准,使社会平稳的发展;二是使青少年掌握谋生的重要工具。
16、但“科举”将教育结果用来作为划分“级别”的工具,和“权力”紧密联姻,严重扭曲了教育的原本目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