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作品家(巴金的作品家的主要内容)
您好,现在冰冰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巴金的作品家的主要内容,巴金的作品家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巴金的《家》 巴金自己偏爱《雾、雨、电》,但最受读者欢迎的则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2、 关于爱情三部曲,刘西渭在《咀华集》里已有透辟的分析和批评,这里评介一下新文学史上拥有最多读者一部小说枣《家》。
3、 我最初读的巴金作品,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给我的印象很坏。
4、不但文字谈不上精美,所写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为中国从没发生过它那其主义的革命,对那些虚无而疯狂的角色无从理解。
5、因此,巴金自己虽然每读一遍便“泪浪滔滔”,但是在绝大多数读者则味同嚼蜡。
6、《家》则完全不同,所写故事、人物、场景、园林的幽与美,梅花的色与香,缺乏阳光的古屋,连吐在地上的浓痰,读者不但熟悉,并且有好多东西,直到今天还附在父辈和自己的身上。
7、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
8、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9、《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
10、这一大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是还没有完全过去,因此这部书的火焰还没有熄灭,许多读者还可以从《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欢。
11、 假如我们单从题材的风上,变革的典型来肯定《家》这部小说,未免太不公道,太轻视它了。
12、其实自新文学诞生以来,大多数的小说,都在描写上述的变革,可是为什么《家》独拥有最多读者,而且历久不衰呢?我们必须化点功夫去探求。
13、这里先概述一下全书的梗概。
14、…… 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东去的秋水,他写道: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
15、” 这一开头一结尾,颇有艺术匠心,在读完全书之后,使人不能立刻离开书中的世界。
16、 《家》虽然有不少缺点值得推敲,却不愧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诸大家并耀争辉。
17、 《家》的主要缺点是通篇缺乏艺术锤炼。
18、我手头的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订本,已改去“用字不妥当的地方”及“删去一些累赘的字句”,可是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
19、总括说来这部小说,描写和叙述参半,“难以下咽”多在叙述的部分。
20、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读来好象听演讲。
21、 这些缺点与当时巴金的文学观点有关。
22、他无数次的表白:“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读过一本文学的书。
23、”又:“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24、”可知他对文学的粗暴和轻蔑。
25、这当然是一种无知的幻稚。
26、不论你出于什么动机写小说,只要你当做文学作品出版,投进文学的世界,你就要受艺术尺度的衡量。
27、 正因为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还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见他天赋之高。
28、这部小说的魅力在左列几点: (一)作者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
29、《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
30、换个方式说,《家》的角色、情节和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
31、由于整体的结构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涩和粗糙显得有重要了。
32、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真实。
33、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34、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35、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
36、《家》尤其浓厚。
37、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
38、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
39、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40、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1):“这里面有爱,有恨,”(2)“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3)“……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
41、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后记中,无数次的重复类似的话。
42、读者或许误解他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不,他是爱得深,恨得浅,爱得如火烧,恨得如雪融的人。
43、换言之,他爱得认真,恨得软弱。
44、这因为他的恨根源于爱。
45、因此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
46、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那两句话,《家》具有这两种恰到好处之美。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