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7月15日是什么节日(农历7月15日是什么节)
您好,现在冰冰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农历7月15日是什么节,农历7月15日是什么节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
2、佛教徒称之为盂兰盆节,道教徒则称为中元节。
3、事实上,这个节日和周朝在七月举行的几项祭礼也有著内在的联系。
4、《礼记》「月令」篇上说:「是女也(七月),农乃登榖,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5、在收获的季节,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6、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要的一环,所以「荐新」的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甚至在它已从国家祭典中消失以后,民间都还保持著荐新的习俗,并且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
7、 其余在七月举行的祭典还有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及七月十四的秋禊。
8、两者的特徵都和两性相会有关。
9、禊,如同祓除,是在水边举行的洗涤身心的仪式。
10、但祓禊举行的场所往往也成为男女相会的所在。
11、七夕更是明显地以牛郎、织女相会为主题。
12、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七月举行的活动都以沟通为方式(不管是世代或两性的沟通),目的在求取更美好的新生活。
13、 因为固有的民间信仰提供了适当的土壤,所以佛、道两家的教义得以迅速的生根发芽。
14、所谓的中元节,也就是它们结出来的果实。
15、 中国的佛教行事承袭印度旧制,在夏季有三个月安居静修之节期。
16、据《岁时广记》卷廿九引《荆楚岁时记》的说法: 「四月十五日乃法王禁足之辰,释子护生之日。
17、僧尼以此日就禅刹结夏力,又谓之结制。
18、盖长养之节在外行恐伤草木虫类,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解夏,又谓之解制」。
19、 在安居期间,僧尼与俗世的交流减至最低,到了七月十五解制之后,才又开始一个新的生活周期。
20、因此,七月十五象徵著复活与新生。
21、 七月十五日同时又是盂兰盆节。
22、「盂兰盆节」一词,来自佛经中的目莲救母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译音,原意为「救倒悬」,也就是解救在地狱里受苦的鬼魂。
23、据《佛说盂兰盆经》(西晋武帝二六五-二九0时由竺法护翻译)记载: 大目乾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24、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25、见其亡母生饿鬼中。
26、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27、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
28、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抟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29、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30、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31、……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
32、……佛告目连,十方众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33、 目连依法施行后,其母果然得以脱离一切饿鬼之苦。
34、仁慈的目连就告诉佛祖,将来佛门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
35、佛祖闻言大悦,便传言弟子们,年年七月十五,为七世父母作盂兰盆施佛与僧。
36、从此中元节供盂兰的习俗便广为流传。
37、 到了南北朝时,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就已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38、所谓营「盆」,应来自於当时佛教徒的误解。
39、他们将原意为「救倒悬」的「盂兰盆」误会成「装饰美丽的盆子」,於是竞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环精美的图案,并加上花叶的装饰,极尽工巧。
40、 北齐人颜之推(五三一—五九一以后)的《颜氏家训》卷二○中也说:「及七月半,盂兰盆望於汝也」。
41、可见当时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会的习俗已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
42、而梁武帝(五○二—五四九)以一国之君在宫中举办盂兰盆兰会,多少也带动了国内信佛的风气,使得盂兰盆兰会成了个固定的节日。
43、 道教的中元肇始於五斗米教的三官之说。
44、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记载: 光和中,……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
45、……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
46、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字,说服罪之意。
47、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
48、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49、 三官的信仰又发展出三元之说,且约在六朝未就已确立。
50、六朝古道经中的《玄都大献经》上说: 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节也。
51、……是日地官校阅,搜说众人,分别善恶。
52、诸天圣众,谱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簿录,饿鬼囚徒,一时俱集,以其日作玄都大斋,敌於玉京。
53、及采诸花果,世间所有奇异之物,玩弄服饰,幢幡宝盖,庄严供养之具,清膳饮食,百味芬芳,献诸众圣,及与道士。
54、与其日月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高录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一俱饱满,免於众苦。
55、得选人中,若非如此,难可拔脱。
56、 因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之日,因此道士都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57、 因为盂兰盆会及中元节的最终目的都在於普度众生,时日一久,两者之间的界限就逐渐模糊,形成了目前这个以孝顺、博爱为宗旨的节日。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