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中国获奖者(黑人诺贝尔获奖者)
中国(中国诺贝尔奖“第一人”)
她是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人”,也是中华民国奖章获得者。
她小时候家境殷实,却因为16岁得了肺结核,迷上了医学。之后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为民族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青蒿素,克服了疟疾问题,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诺贝尔奖第一人屠呦呦的传奇人生。
屠呦呦童年“意外”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她的名字来源于《诗经·潇雅》中的“悠悠鹿鸣,青蒿”。从小她就是别人说的那样:一个可以依靠家人,但是努力学习的人。
她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一切都安排得清清楚楚,几乎没有什么困难。然而,在屠呦呦16岁的时候,她发生了意外。她患有肺结核,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很难治愈。此时,屠呦呦面对病魔情绪低落,于是放下学业,投入到治疗中。
屠呦呦面对疾病的时候,迷茫,生活艰辛,无暇顾及学业。这时,她的哥哥给屠呦呦写信: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学习不会让真心求教的人失望。屠呦呦看到哥哥写的信,突然意识到不能这么颓废。
1948年2月,停学两年后,屠呦呦进入宁波私立小石中学,取得优异成绩。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在北大期间,屠呦呦不仅专业课成绩优异,还培养了对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学的浓厚兴趣。
毕业后,“屠呦呦”学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分配到卫生部中药研究所(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1956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全国展开。当时,屠呦呦对该病的有效物质半边莲进行了生物学研究。1959年起,屠呦呦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中医学习班。经过四年中医知识的系统学习,屠呦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千百年来,疟疾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隐患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近百万人死于疟疾。据说疟疾、肺结核和艾滋病是最严重的传染病。196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被任命为科技组组长。
研究之初,屠呦呦经常早出晚归,没有照顾好丈夫和孩子。39岁的屠呦呦投身科研。就她女儿而言,她已经离开父母照顾她了。在过去的几年里,她一直远离对方。当女儿面对屠呦呦时,她看起来像个陌生人。屠呦呦在“大家”和“小家”之间选择了“大家”,为了大家往前走。
她的科研生涯遇到了很多麻烦,但她从未放弃。经过反复验证,最终确定方案“辣椒”可以抑制病毒,但不能完全杀死病毒。之后,屠呦呦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终于在晋代古籍中找到了疟疾的记载。
通过青蒿素的提取、高温处理和反复实验,最终确定青蒿素对疟疾有100%的抑制作用。也许青蒿素的名字大部分来自化学教科书。屠呦呦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轰动了全世界。
1979年,屠呦呦获得“国家发明奖”。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青蒿素是一种新型结构抗疟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优点,对各种疟疾尤其是耐药疟疾有特效。
然后在1973年合成了双氢青蒿素,确认了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疾病。
经过一系列研究,双氢青蒿素最终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2011年屠呦呦因其研究成果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据说获奖原因是屠呦呦发现了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1年9月,青蒿素的研究成果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她获得该奖是因为“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的发现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然后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位本土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时候,她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标签
时至今日,屠呦呦已经年近90,依然兢兢业业。2020年,她带着她的团队解决了另一个世界难题,那就是青蒿素耐药性。她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沉浸在中医的宝藏中,希望中医能为更多人带来福祉。
现在屠呦呦的名字家喻户晓。在我们看来,她的科研成就是神一般的贡献,但屠呦呦说,这只是一点点进步。在她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科学家的伟大,更看到了她不屈不挠的精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