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当年秦始皇(不见当年秦始皇)
您好,现在冰冰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不见当年秦始皇,不见当年秦始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意思是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
2、这句诗出自《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是清朝时期的张英所作。
3、根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
4、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
5、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
6、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
7、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
8、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9、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10、"(意思是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
11、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12、从此六尺巷得名于此。
13、六尺巷的故事体现了“和谐”、“礼让”、“廉洁”、“自律”的含义。
14、六尺巷昭示了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15、扩展资料这句诗表现了谦让豁达的态度和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六尺巷故事的具体来龙去脉是: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
16、 因为张英家要盖新房子,地界是紧靠叶家的。
17、叶秀才便提出要让张英家留出中间的一条路以便各自出入。
18、但张家明确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
19、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家具体事务就由老管家操办。
20、俗语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答理。
21、于是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
22、这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秀才自己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23、一个穷秀才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秀才担心,怕他吃亏,劝他早点撤诉,但叶秀才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
24、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
25、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
26、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27、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28、”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
29、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
30、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
31、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32、”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
33、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
34、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
35、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
3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尺巷。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