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博饼图画(厦门博饼规则图)
厦门摇头晃脑(厦门中秋节玩“摇头晃脑”)
新京报讯(记者张宇)6个方形骰子被扔进一个红色的碗里。一阵爆裂声过后,一群人围过来数骰子。不要以为是赌博。这是厦门人在中秋节月圆时玩的一种游戏——摇头晃脑。根据点数的排列组合或具体大小,决出第一至第六名,分别拿走不同数量和大小的月饼。其中第一个名为“状元”,月饼最大,但只有一个。从清朝开始,摇头晃脑在厦门和一些闽南地区已经发展了多年,它已经成为中秋节一项重要的有趣活动。
参与的人多了,波波的碗就大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博饼的由来:传说是为了给士兵解除思乡之苦。
粽子、红碗和月饼是厦门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三大元素。三者结合就是“博饼”:一种通过掷骰子来计算点数以获得不同“奖品”的娱乐活动。
在网上,祈祷煎饼的习俗常常与郑成功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并没有明确的史料支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告诉记者,根据厦门民间流传的故事,当时在当地驻军备战。每到月圆之夜,长期驻扎在这里的士兵都会想家想家,无心在军营里练兵。为了安慰士兵和鼓舞士气,郑成功的下属徐宏发明了“摇头晃脑”的游戏。
一卷骰子完成一个薄饼。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往碗里扔六个骰子看点数。不同的点组合有不同的看法。到现在,在一些中秋晚会上,还会简化成简单的具体尺寸。”
相对于对历史故事的“背书”,叶细致地说,煎饼习俗的形成,应该是源于科举制度下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据一些历史文献记载,清代就有摇头晃脑的习俗,但对发明者没有详细说明。”
从状元到秀才,得到的月饼大小不一,数量不一。
时至今日,摇头晃脑已经成为厦门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受此影响,位于闽南的一些地区也开始了这一活动。可以是朋友聚餐时的娱乐项目,也可以是公司逢年过节送礼的特殊游戏环节。
家住厦门的吴女士说,中秋节期间,家人、朋友和同事可以玩煎饼游戏。“有些公司也会用这种形式,奖品不一定是月饼。根据积分不同会有不同的奖品,但是规则和形式是一样的。”
2008年,厦门中秋摇头晃脑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秋习俗开发项目。但由于项目中采用掷骰子和点数的形式,一度在申报中被质疑为赌博活动。
“赌博是每个人的投资,而在摇头晃脑中,前一年的‘一号’负责组织和买东西,前者没有时间和地点。摇头摆尾是中秋节才有的活动,等所有的蛋糕都‘摇头摆尾’了,活动就结束了。”
按照波波的规则,中奖者按照掷骰子所得的点数分为六等,从大到小分别是状元、状元、状元、进士、举人、秀才。
叶详细说,一般会准备63个月饼,从状元到秀才,每个级别会有1、2、4、8、16、32个奖,月饼大小也不一样。参加人数一般在10人以上,当年获得“状元”的,在接下来的中秋节负责买月饼、准备粽子、碗等。
“今年,我们会有一个博客,明年,我们希望是同一批人,所以每年的‘状元’都会负责组织同一批人在一起。写博客是为了一个好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家人和朋友每年都聚在一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