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农历的节气怎么来的)
农历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日历
农历,又称夏历(创立于夏朝的历法)或阴历。世界上有两种历法,一种叫阳历,一种叫阴历。古埃及是阳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期编制的。古代两河流域和中国的农历叫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周期编制的历法。
阳历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使用公历,也就是阳历。中国建国后继续使用公历,现在所有的国史都以公历为准。现行的公历是由教皇格里高利编制的,所以公历也叫公历。阳历有365天,每400年为一个闰年,也就是说如果那一年能被400整除,那一年的二月就是29天,每年的二月就是28天。例如,2000年是闰年。公历月份的大小,从我们拳头关节的凹凸就能看出来。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从食指关节到小指关节数:一月,二月,三月……小指关节数两遍,也就是七月,八月,再数回来。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使用农历,现在我们的节日大多是农历节日。我国历史上有天文学家编制过太阳历,如元代郭守敬的《时历》。中国古代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农历最大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实际,给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一个太阴年有二十四节气,一个月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都反映了一定的气候变化,提醒人们从事相应的农事,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例如,长夏季节是中国南方夏播春收的繁忙季节。民间有句话:长夏和长夏见公婆都不说话,因为大家都要忙农活。比如:3949,沿江看柳。冬至后一个月左右,天气开始逐渐转暖。
二十四节气
春秋时期,中国设置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日。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就形成了。春分时期大约是每年公历的3月22日或23日和9月22日或23日。太阳直射赤道。在冬至,大约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我们的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在夏至,大约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其实冬天我们地球离太阳更近,夏天离太阳更远,但是夏天太阳直射,冬天太阳斜射。6月份得到太阳的能量最高,但通常7月份是最热的,因为地球说明有一个接受和储存太阳能量的过程,就像我们烧一个锅,而不是在火上烧。在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能量都来自太阳,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随着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农历和相关节日已经被边缘化。为了学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也有必要了解农历的节日。以前人们都记得春雨惊春清谷,夏满山夏连夏,秋受寒霜,冬下雪冬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