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冬至大过年(冬至大过年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就和小熊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吧 。冬至大过年的意思,为何说冬至大过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 冬至大过年的意思
五邑民间把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为四大节,又说:“冬至大过年。”冬至节比不上春节、端午、中秋那般热闹,气氛是安祥肃穆的。
冬至习俗,最重要的是祭祀祖先。各家各户均劏鸡、、杀鸭或宰鹅,具备酒肉、果品、糍糕、汤圆,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然后合家吃一顿丰盛的晚宴,以庆团圆,贺丰收。
冬至祭祀祖先,汤圆是必不可少的。秋收过后,新糯上场,家家户户早已舂好糯米粉。便做起汤圆来了。汤圆有多种,一般 以糯米粉为皮,红糖块作馅,叫糖心汤圆;也有把炒熟的芝麻、花生捣碎与砂糖拌匀作馅的,叫麻蓉汤圆;有将湿糯米粉搓圆压扁,以浓浓的姜糖水煮之,谓之糖包汤圆,又叫“糖不甩”;还有一种是咸汤圆,不包馅,以猪肉、虾米、萝卜丝、芥菜丝滚汤煮之。拜祭祖先后,家人围桌共食汤圆,取合家围圆之意。除合家共食外,还要分赠隔离邻舍,共庆丰收。有首民谣唱道:“十一月,云冬至,家家户户煮圆糍,扛(捧)碗婆婆共隔(邻)篱,唔扛大姐一肚气。”虽然冬至汤圆家家有,仍需互相馈赠,以示相敬睦邻。 秋收之后,冬至到来,又要为明年的生计作准备了。台山《农家十二月歌》中唱道:“十一月到,冬至节来;捣米舂糍,又吃团仔。间屋漏水,整过上盖;粪厕亦烂,要去补培。担谷出粜,有钱银使;箩篸簸箕,大盖小盖,筲箕碓磨,埕罂缸瓦,盘煲碗碟,都要买齐。”农民生活,此时外驰内张,从生产生活的安排和经济开支这个角度上说,确是“冬至大过年”了。
二、 为何说冬至大过年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已是冬至时节了。冬至,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俗称“冬节”。相传,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而且,冬至的具体交节时刻,用新、旧两种历法进行推算,都是完全一样的。这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是仅有的一个。
“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从上古时期,天文学家们,根据天象物候的变化发现,冬至之日,是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阳气渐渐开始回升的节气。
冬至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俗称“交九”。经过了九九八十一天,冬天才会过去。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预示否极泰来。用现在的话来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由于古代时,人们对自然的崇尚,往往采用祭拜的方式,所以这个节日就和祭祀分不开。
据现存文献记载,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开始过冬至了。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上升,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在冬至祭祀神灵和祖先,并逐渐形成节日习俗。
据古籍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民间,人们则相互拜访亲朋好友,并以美食相赠。
据说,唐、宋、明、清时期,冬至就是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保佑的节日。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因冬至期间,民间同样有祭祖、家庭团圆聚餐等习俗。故而冬至又被称为“小年”。
作为四时之节的“冬节”,在流传的岁月里,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冬至时,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要给先人送“冬衣”。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冬至,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冬至媳妇不回家,婆婆死在炕头没人拉。所以媳妇如果外出,在冬至这天也要回家,否则也会被认为不孝。
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冬至吃汤圆的讲究,这些也都和过年有着相同之处。
以上种种情况,可以说明,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这篇文章到此就结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