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合掌跳)
大家好,小活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合掌跳,合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唐宋兄的文章真好!很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文章。
2、唐宋兄对“合掌”追史溯源,分析有据,澄清了许多模糊的观点,提出判别合掌的原则和方法,难得! 我也谈谈“合掌”问题。
3、 一、关于合掌的定义 其实“合掌”之名,借自佛教徒两掌合十之礼名。
4、两掌相合则完全重迭,藉以指诗文中对偶词句意思相同或相类的现象。
5、 佛教自西汉末就已经传入中国,在六朝得到发展,至隋唐而鼎盛。
6、“合掌”一词作为佛教徒之礼名早就有了,南朝梁沈约的《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云:“恒多东向视,合掌向空。
7、”但用于指诗文中对偶词句意思相同或相类的,在隋唐及其以前文献尚未发现,而到了南宋,朱熹就用了。
8、《朱子语类》记载:“( 学生问:)‘正义不谋利’在处事之先,‘明道不计功’在处事之后。
9、如此看可否?(朱熹答)曰:‘恁地说也得。
10、他本是合掌说,看来也须微有先后之序。
11、’”朱熹说“正义不谋利”和“明道不计功”这两句话是合掌。
12、 唐宋兄上文说:“宋代 沈括《梦溪 笔谈》及《蔡宽夫 诗话》均指出: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之病。
13、”其实已经对“合掌”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14、说的“上下句”,就是指对偶句,说“一意”,就是指意思相同。
15、其定义是:合掌就是对偶的上下句意思相同。
16、 某事物流行时期无人给它下定义,这是很正常的,不是因为人们对它的概念模糊,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大家都太熟悉它了,给它下定义成了多余之举。
17、等到该事物逐渐生疏后,人们又不关注它了,或者会有人出来下定义,或者大家都忘记它了。
18、 合掌的概念后来被细化,由“上下句一意”,落实到“同位置词语一意”上,于是便有“局部合掌”之说。
19、具体说,就是对偶两句同位置的词若是同义的,视为局部合掌,也统称合掌。
20、 二、关于对“合掌”的态度 “合掌”概念的产生,是诗歌形式发展以及楹联发展的要求,是对偶句创作方法的经验积累,是评判对偶句优劣的一个标准。
21、 汉赋和六朝骈文,以及唐朝的古体诗,不受篇幅的限制,洋洋洒洒,放纵不羁,可用多种事物来比喻一事(即所谓“博喻”),自然不必忌合掌。
22、但是南北朝以后出现近体诗这种新诗体,受篇幅短小的限制,就不得不考虑其所载信息量,因此忌合掌就必然被提到重要位置,及至更短小的楹联的兴盛,忌合掌就更需讲究了。
23、因此“合掌”概念是应诗歌形式发展以及楹联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有着存在的合理性。
24、 “合掌”是针对对偶句而说的。
25、当初人们或许仅仅根据两个对偶句句意是否相同来判断是否合掌,在实践中发现凡是合掌的两句,其同位置的词是同义词,这个经验使得判别合掌变得简易了。
26、 如果有人问我:“对偶的两句可不可以字数不等?”我会回答:“不可以。
27、”因为上下两句字数相等是对偶(更是对联)的基本规则,违犯了这个基本规则就不成其为对偶句。
28、又如果有人问我:“对偶的两句可不可以合掌?”我会回答:“可以。
29、”因为合掌并不违犯对偶(包括对联)的基本规则。
30、合掌对于对偶句,不是“成不成”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即质量优劣的问题。
31、 毋庸置疑,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无合掌的对偶句当然优于有合掌的对偶句。
32、唐宋兄分析“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承认是合掌,但由于它照样使用和流行,所以,又认为这幅对联商家应用的时候 不算合掌。
33、合掌就是合掌,不能因为它照样使用和流行就不是合掌了。
34、更不是因为它是合掌才照样使用和流行,也不能因为它的照样使用和流行而说明它是最优的,它可能因为符合商家的意而商家又不懂什么是合掌,如果其中一边表达另一种意思,比如“诚信、和气、质量”等程度高而深远,也许更流行更有影响力。
35、有个姑娘不用打扮也漂亮,不等于所有的姑娘都不用打扮也漂亮,也不能说明不需要打扮。
36、 背景条件等同的情况下,无合掌与有合掌可见优劣。
37、在同犯合掌的诸组对偶句中,合掌的程度大小也表现其劣的程度的大小。
38、同义词语数量越多,合掌的程度就越大,其质量就越劣,最劣的是整句意思相同。
39、在同义的词中,实词同义比虚词同义之劣要严重,而偶尔用一两个同义虚词,甚至可以看作不是合掌。
40、 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的 王力《诗词 格律》说:“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
41、《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42、’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
43、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
44、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
45、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
46、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47、” 总之,“合掌”是衡量诗联的标尺之一。
48、衡量诗联的标尺有种种,是分层次的,有的用来衡量是否合格(这是底线标尺),有的用来衡量优劣(这是高级标尺)。
49、“合掌”这根标尺不是用来衡量是否合格的,而是用来衡量优劣的,因此《联律通则》没有把“忌合掌”放在第一章“基本规则”之中,而是放在第二章“传统对格”之中。
50、并且,对“合掌”是“忌”,而不是“禁止”。
51、所以我们学习对联不必因犯合掌而担心所写的不算对联,当然也不能因为犯合掌的也算对联而无视合掌。
52、初学对联的人首先用底线标尺衡量自己的作品,保证合格,但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合格”这个层次上。
53、评判作品的人总要拿一定的标尺去衡量,我们也不要因为有人拿合掌来衡量优劣而觉得人家是鸡蛋挑石头。
54、 2012年1月26日 续 为避免通过麻烦,我的续写就放在这里了。
55、先说两点: 一、先解释一下我上文所说的“合掌概念”,严格地说是“忌合掌概念”,即前人在创作实践中对“合掌”现象的认识、名称的形成和提出的需要避忌的观点。
56、所以我上文所谓“合掌概念”并不仅仅是指“合掌”本身是什么意思。
57、 二、唐宋兄指出我说的“凡是合掌的两句,其同位置的词是同义词”这句话不妥。
58、这句话的确逻辑不严密,因为这个判断把两个概念的位置放反了,应该是“凡同位置的词都是同义词的两句,必是合掌”。
59、但合掌的两句未必都是同义词相对,如唐宋兄所举的例子“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60、” “同义词”这个概念我们要弄清楚。
61、一个词往往有多个义项(即有多个含义),说甲词与乙词是同义词,是就甲词与乙词有一个义项相同或相近而言的。
62、比如,甲词有三个义项分别为:A、B、C。
63、乙词也有三个义项分别为:A、D、E。
64、甲词和乙词有一个共同的义项A,当甲、乙词都使用A义项的情况下,它们是同义词,但当甲词使用A义项而乙词使用D义项或E义项时,它们就不是同义词了。
65、“父亲第一,老子无双”,“老子”一词至少有三个义项:①指父亲;②傲称自己;③人名。
66、当“老子”用义项①时,与“父亲”同义,则“父亲第一,老子无双”为合掌,如使用的是义项②③,则不是合掌,因为这种情况下的“老子”与“父亲”已经不是同义词了。
67、而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断定为“有时使用同义词也不算合掌”。
68、 唐宋兄说“虎豹”指美英日,“熊罴”指苏联,正好说明它们不是同义词。
69、再有,临时的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都属于使用了另外的义项,由原来的同义变成了非同义了。
70、这也不能说明使用同义词而非合掌。
71、 合掌的最大程度,是对偶两句的句义完全相同。
72、因此,判别是否合掌,其标准是“义”而不是“形”,即词句之义是否指向同一。
73、“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也是从句义的角度说的,“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反对弄虚作假歪风”这两句是形反而义同,因为下句是对上句同一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这就还原到同一事物上了。
74、句义大于词义,句义相同,词义不必相同也是合掌。
75、忌合掌的目的,是为了使有限的篇幅涵盖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76、与这个目的相一致而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就是进一步限制局部词语的同义,尤其是实词(特别是名词)。
77、“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如果“英雄”与“豪杰”都指中国人民,那就产生赘余。
78、 “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个“优”与“劣”是相比较而言的,而且只是就“对”的艺术效果而言的。
79、就是说,从艺术效果上衡量,“反对”比“正对”好,但这不等于所有“反对”的思想性和意境都比“正对”要高。
80、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合掌”只针对诗、联对偶句而说,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不受此限,否则就没有排比、博喻等修辞手法了。
81、因此,我们不能用其他文学形式可以运用重复来说明诗、联“合掌”的合理性。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