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李清照一剪梅背景)
大家好,小活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李清照一剪梅背景,李清照一剪梅赏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红藕香残玉簟秋。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4、花自飘零水自流。
5、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6、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8、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9、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10、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11、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12、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13、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14、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15、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16、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17、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18、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19、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20、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21、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22、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23、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24、鉴赏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25、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26、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27、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28、”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29、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30、“红藕”,即粉红荷花。
31、“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32、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33、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34、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35、“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36、“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37、“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38、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39、“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40、“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41、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42、“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
43、“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44、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45、“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
46、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47、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48、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49、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
50、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51、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52、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53、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54、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
55、“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56、”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57、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5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9、”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60、“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61、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62、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
63、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背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64、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65、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66、”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67、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68、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69、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70、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71、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72、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73、”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74、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
75、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
76、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
77、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